“一带一路”上的公益:“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落地巴基斯坦

  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xin”7日在中巴经济走廊南端的瓜达尔港落成,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巴经济走廊被定义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起点在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4月8日,“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在伊斯兰堡正式成立。


  据悉,中巴急救走廊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地红十字组织共同倡导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发挥红十字组织在灾难救援、人道救助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立足民生需求和公共安 全需要,沿中巴经济走廊布设由急救站点、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应急系统组成的急救单元。瓜达尔博爱医疗急救中xin是中巴急救走廊首急救单元,也是整个中巴急救走廊的起点。


  急救中xin落成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巴基斯坦港口航运部部长米尔·哈希尔·比曾乔,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主席赛义德·伊拉希等为新落成的急救中xin揭牌,并共同见证《中国红十字会与巴基斯坦红新月会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平与巴基斯坦红新月会秘书长吴拉姆·穆罕默德·阿万分别代表中巴红会签署了以助力“一带一路”、共建中巴急救走廊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备忘录。


  前期调研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认为,在人烟少的瓜达尔港建设急救中xin简直是天方夜谭。“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xin”的落地经历了哪些波折?对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硕鹏接受了采访。


  瓜港急救中xin的落成堪称“奇迹”


  界面新闻:请介绍一下中巴急救中xin的落成背景以及在中巴经济走廊中的战略意义。


  孙硕鹏:以往,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巨大效益和战略地位上,却很少意识到,这条经济走廊经过的都是亟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有的还是地缘政治十分复杂的“敏感之地”,应急救护和公共卫生是刚需。而且经济走廊也不能只盯着经济利益,应该把民生和社会服务带动起来,这才是建设经济走廊的目标。而红十字会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这是我们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更好的切入点。


  中巴急救走廊有两大支点,中方的支点选择在喀什,它紧邻巴基斯坦,各项医疗条件很成熟,我们在喀什将规划建设急救走廊应急指挥调度中xin。巴方的支点选择在瓜达尔港,它是经济走廊的南端,也是整个经济走廊的一个发展引擎。


  但是,瓜港是一片正在开发的“处女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公共设施几乎就是空白。瓜港我去过几次,没有移动信号,缺乏市政设施,电力供应时有时无。瓜港现有8万居民、近2万驻港企业和单位人员,港口开发后,入驻企业和单位会越来越多,人口将会激增,医疗服务需求很大。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要求,我们决定在瓜港建设一处医疗急救中xin,外加急救车、急救队伍、急救信息系统,组成一个急救单元。瓜港急救中xin将成为中巴急救走廊首急救单元。然后沿着中巴经济走廊陆续建设若干急救单元,形成沿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应急救护、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带,也就是形成一个急救走廊。


  界面新闻:中巴急救中xin建设中有什么难点?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孙硕鹏:前期考察阶段,我们认为在人烟少的瓜港建设一个急救中xin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国与瓜港远隔万里,在这片“处女地”上凭空而起一座建筑,建筑材料如何解决?当地连一家建材五金店都没有,更没有砖厂、预制板厂,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外运来的。后来,我们接洽到廊坊一家做轻钢结构的企业(朗世坤成房屋科技公司),这家企业可以实现国内生产模块化房子,运到援建地进行组装。这家企业将急救中xin所需用房及辅助设施都无偿捐赠给我们,后来还出资雇工在瓜港组装施工。


  接下来,在没有直通航线的情况下,如何把这些轻钢材料运到瓜港?我们找到一家合作伙伴(中远集团)免费将9个满载轻钢材料的集装箱一路从上海运到瓜港,共历时19天。


  物资到瓜港后需要存放,急救中xin需要建设用地,怎么办?这时,我们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也就是负责瓜港投资建设的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出手相助,他们找到瓜达尔港务局,争取到了一处占地面积达3000平米的地段,它处于两条主干道中间,交通便捷,既能为当地民众服务,也能为驻港中资企业以及其他投资方服务。急救中xin就建在这上面。


  瓜港当地的市政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比如医疗设施需要两套下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供水系统、24小时供电系统,这些条件在当时全不具备。还是中港控都包下来,一个个解决、落实。


  此外,从哪里寻找建筑工人?除了我们从国内雇佣的工人之外,为了急救中xin的顺利落成,中港控叫停了其他项目,将工人调配到该项目中,并从国内紧急调配十几名技术工人飞到瓜港。朗世坤成出了全部工人的工资。


  问题是设备和医疗人员。我们的合作伙伴步长制药捐赠全部设备款项,成都启典移动医疗系统设备有限公司捐赠了一辆高水平的移动诊疗急救车。这些设备和车辆在国内完成采购后,将陆续运到瓜港。接下来,我们还会派出医疗队与巴方急救人员入驻急救中xin,开展医疗急救服务。


  总之,瓜港急救中xin的落成,堪称是一种奇迹。这个急救中xin粗粗算一下,不算地皮,光设施设备还有运输、基础配套工程等,价值1000多万,全部来自社会捐赠。这些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我们认识到社会蕴藏着巨大的公益资源,无论千山万水,无论重重困难,公益的“航路”始终是畅通的。瓜港奇迹的发生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实现其它急救中xin的落地。


  界面新闻:为什么没有使用当地的资源去建设?


  孙硕鹏:当地没有建筑材料,全部依靠外运,而且所有的基础设施几乎都是中资企业在建,他们都在做大型项目,没有时间、材料、包括经验来建急救中xin。经济的办法是采用轻钢模块化建筑,在国内设计生产,运到瓜港在当地组装施工,虽然耗时略长,但其实成本并不高。并且我们国内的企业都是捐赠行为,但若在巴方从工人到钢材结构等等都需要成本。


  界面新闻:刚才谈到瓜港其实市政基础很薄弱,项目评估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


  孙硕鹏:如果基础设施都特别好,那就不是我们红会工作的地方。有人道需求,就有红十字。我们选择将中巴急救走廊首急救单元落地瓜港,也是想做一个试点和示范,虽然这里现在条件不好,但是毕竟中资企业多,具备合作共建的基础,取得经验后,再向其他地域推广。


  沿中巴经济走廊布局“急救走廊”


  界面新闻:瓜港急救中xin在建设落成后将如何运营?


  孙硕鹏:整体运营分三个阶段。


  一步是援建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援建,还有医疗队的派驻。瓜港急救中xin如果实现正常运转,需要约15名医护人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政策人员、红会联络员等等。我们还要考虑当地的宗教习惯,实行男女分隔诊疗,所以男女队员都要有。关于派队问题,我们的合作单位如武警总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北京999等都很支持,国家卫计委国际司也很支持,我们希望纳入国家整体援外计划,给予一定政策保障。我们把援建阶段规划为两年左右,这是与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一起探讨出来的。之所以需要两年,一是立足瓜港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吸引当地医生在这工作,巴基斯坦的医疗资源也很不均衡。二是要锻炼中方的医疗队,整个急救走廊需要大量的中方医疗队志愿者,要探索一套“援外志愿服务模式”,在一定的周期内实现定期轮换。


  二个阶段是共建阶段。首先,我们的医疗队与巴方医疗队共同开展工作。其次,我们将慢慢撤出一些人员,留下来的人员帮助巴方实现过渡。急救中xin要实现自主运营,我们要将急救中xin完全交予巴方运营。


  自主运营阶段,包括一些运营机制问题,考虑向有医保的人员、富人收费,向穷人免费。作为公益性质的医院,要通过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争取一些政府政策补助和保障,我们还将继续向社会募集一些资金、药品、设备。目标是探索出一条自主运营、自负盈亏,又不丧失公益性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界面新闻:瓜港急救中xin可提供哪些经验?


  孙硕鹏:瓜港急救中xin建设经验包括中巴红会合作、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合作共建等等,如果取得经验以后,我们会沿着中巴经济走廊铺设其他的医疗急救单元。我们计划在中巴急救走廊上大致建设共8个医疗急救中xin/医疗急救单元,除了瓜港这个,还有7个,它们都将布设在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的城镇或村落,贴近民众开展医疗急救服务。


  瓜港经验,也源于红基会在国内有比较成熟的医疗服务设施,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援建的经验。红基会现在已经援建了2400多个博爱卫生院站,我们要把这些经验和模式推广和延伸到“一带一路”。我们还要借鉴国际红十字在灾区和武装冲突地区工作的经验,借鉴无国界医生等经验,组织一些人道服务性质的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到医疗中xin去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这样也给国际志愿服务提供一个平台。


  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的意义不可低估


  界面新闻:中巴急救走廊只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其中一个项目?


  孙硕鹏:对,二个项目就是“一带一路”先心病患儿人道救助行动,我们选择的是阿富汗和外蒙古,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在中国有成熟的模式,红基会做了十几年。先心病大的特点是患儿通过一次手术就变成健康的孩子,所以这个救助非常有必要。我们将借鉴国内救助的模式,组织医疗人员深入受援国筛查救助。这个项目要马上开展起来,已经与蒙古国和阿富汗红会接洽,蒙古国救助行动这个月就开始启动。阿富汗的情况复杂一点,但是我们要创造条件,也要尽快组织实施,因为那些患病的孩子等不了。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国?


  孙硕鹏:红会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人道组织,在中国公益走出去战略中的确负有特殊的责任,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我们有遍布全球的红十字组织网络,到哪里都能找到红会,这是*大的优势。由于红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进入武装冲突地区、地缘政治敏感区域开展援助工作,我们有红十字国际人道事务分工协作机制,有相对成熟的救灾救援和医疗服务经验,还有动员社会资源的条件等等。可能,在这些方面其他公益机构不具备,这要求我们要做得更好。


  同时,我们也要跨界联合,多与其他公益机构合作,让红十字人道交流协作平台发挥更好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的加快推进,中国现在的民间援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一些公益同行做得非常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多向同行学习,更要多合作,*终要形成一种全方的援外工作格局。


  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对于社会来说,它发挥了一个志愿服务和公益资源整合动员的作用。援外工作包括整个“一带一路”建设不能让政府承包,我们须要认识到民间参与的热情,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认识到公益资源的潜能,让“一带一路”成为政府主 导、国际协作、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其次,公益机构走出去的特点是直接落地公益项目,直接对接民生需求,虽然对比基础设施,公益项目投资看似不大,但是民心相通的效益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民间援外也体现了民众之间的协作,这对于沟通情感、加深了解、深化友谊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像投资市场一样,公益事业的进步来源于社会需求,“一带一路”存在大量社会需求,能够催生出更多元、更丰富的公益项目,能够拉动公益资源,也能锻炼队伍,扩大了公益市场。公益组织走出去能够学习借鉴其他国际机构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借鉴受援国公益机构的经验。其实,我们发现一些受援国的公益机构发展很快,能力很强,这也与所在国长期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相关。还是那句话,公益的成长进步归根到底来自社会需求。


分享到